-
浅喷国产啤酒
发布日期:2021-08-12 08:40 点击次数:216要说啤酒这个舶来品,国产的总体水平,是远远落后于西欧的。
据说 最早诞生于巴伐利亚地区,距今恐有上千年之久了(还有说是诞生于中国的)。
而中国近代啤酒史,从1900年有哈尔滨啤酒厂,到1903年有青岛啤酒厂,也就刚过百年的历史,一个源于俄占的历史背景,一个源于德占的历史背景。
或许大牌们的出品,曾经有些味道差异,但后来水平也都半斤八两了。
因为全世界的啤酒行业,都呈现大公司收购小公司的趋势。
所以很多啤酒厂,在资本层面,都是一家,各家同价位的竞品,也都是差不多的货色。
我遇到过不少人讨论哪家啤酒好,比如青岛和崂山、燕京和雪花、雪花和XXX......
不仅不提款式,还比来比去其实都是一个水平的东西,就跟没完没了的争论迈腾和帕萨特似的,无非是个包装和价格的问题,说到底也就是“上大众”和“气大众”的选择而已。
于是后来,那些比较各家啤酒的,全被我给灌成精酿和进口了。
个人感觉,国人对于啤酒的认知,虽说是一年比一年深入的,但大体上,还像是被蒙在鼓里一样。
可能有些人听说过国内有啤酒是用药片兑的,一瓶水,一片药,然后变成啤酒。
我没去各个啤酒厂证实过,也不想去质疑那些逼真的描述、和因恐慌而不敢喝啤酒的人。
我只想说,如果一定要相信是药片兑水,也请尽量理解为啤酒泡腾片,有没有害,下一步再议。
不然一看到个长得像药片的东西,就当作药片,更容易像是无知的反应,而无知必然引起恐慌,和更多的恐慌。
而我更想说的是,就算那些啤酒是酿造出来的,也确实没啥好喝的,喝过德国啤酒的人,会认为国产啤酒很烂,而喝了一圈精酿啤酒的人,又会认为德国啤酒很一般,鄙视链各种形成。
要说工业啤酒、商业啤酒什么的,这些在国外也是遍地的,不必非得夸完老外就把国产贬损成“在座各位全是垃圾”,国内也有不错的啤酒,只是价格可能不美丽。
反之像三五块一个大玻璃棒子的水平,国外也是有的,也有人喝着,外国平民来中国也喝那些。
所以论品质,关键还是一分钱一分货。
对于还沉浸在国产啤酒中的人,如果想灌德国啤酒,可以直接移步京东,如果想灌精酿啤酒,可以观赏《啤酒新世界》,然后移步淘宝。
接下来提一些国产啤酒里,我认为还不错的,水平能出国的。
奥古特
尽管曾经深度嗜好精酿啤酒,但是后来口味清淡了,反而也能回头工业啤酒、商业啤酒。
虽然这种叫法不准确,毕竟所有啤酒都工业、都商业,但是姑且就这么叫着吧。
个人喝啤酒有个原则,就是加大米、玉米之类的不喝。
啤酒加大米据说是从美国开始的,因为美国麦芽不够多,就用大米顶替,还俗称美式拉格。
或许早先是因为发现国内啤酒几乎都掺大米,所以印象一直很不好,但是最终还是要以体验为准,奥古特确实还可以,味道不低于德国罐装平均水平。
对比之下,国产啤酒与正经啤酒相比,最大的问题,还是太省料。
而奥古特的缺陷在于,价格有点儿贵,以京东为例,比许多进口的还贵。
这也有进口啤酒不需要打广告的原因,随便放在一个渠道上,都会有人买。
而国产要想出头,总得花不少营销费用。
再加上一堆水啤在底下撑着各个价位,不是很有性价比,如果10块左右买到也还可以吧。
麒麟一番榨
看名字也知道是日系品牌了,不过在国内有建厂,也可以算国产。
味道和体验来说,和奥古特半斤八两,口感顺滑,回味也不错,而且这款不加大米之类的,比较认可。
在国内经常与之相提并论的日系,是日料馆里常摆在旁边的朝日啤酒。
当然,朝日啤酒也是国产的。
在日本原产和国产的区别方面:
朝日和朝日之间的区别,明显是两款啤酒,国产朝日实在不怎么样。
而日产麒麟和国产麒麟之间,大体相似,有些季节款可能酒花味儿会重一些,但总体差距还是不算太大。
价格方面,餐饮界各不相同,都在两位数。
居家饮酒的,在淘宝上比较实惠的可以个位数买到手,玻璃瓶的比较推荐。
对于喜欢这种口味的人来说,还是挺有性价比的,至少比买个纯生什么的,划算多了。
个人觉得这个水平的啤酒(也包括奥古特),如果有朝一日,能够成为中国啤酒的出品底线,那是极好的。
这样的话,大众的日常消耗品质,就可以算赶上发达国家了。
婴儿肥
想重点说说
这款和上面两个相比,是要高一个档次的,甚至两三个。
这算是精酿啤酒,而且水平不亚于国外平均。
是我个人比较乐意推荐的款。
但是,一开始我是拒绝的。
最初执迷精酿的那段时间里,我早就知道了这个牌子,只是从来都不买。
当时的想法是:精酿啤酒当然得买进口的。
而且这个酒的品牌,叫高大师。
一开始,我以为是个什么吉祥物的名字,或者是创作了一个品牌符号式的故事人物。
结果有一天在朋友圈,看别人照片里,有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子,叫高岩。
情景是一帮人脸红脖子粗的在撸串,人手一瓶婴儿肥。
当时我的反应是:卧靠!高大师是指这个壮汉本人!
然后我感觉这个人挺勇敢的,在中国这种崇尚谦虚的文化背景下,敢自称大师的,在我印象里还是头一位。
然后,我感想是呵呵的,可能是身高的高吧,要么就是喝高的高吧。
但是后来,精酿啤酒喝到一百多种,就已经感觉疲了、腻了。
正好赶上有一次和朋友撸串,挑来挑去,没得选了,就试试这个吧,正好开瓶之后有话题可喷了。
然后就闻了一下:哎?味道还挺香的啊。
闻了两遍才确认,确实是酒花香。
然后又喝了一口:卧槽! 味道还真是挺好的啊。
喝了一瓶接一瓶之后,我感觉这个酒确实很不错,味道讨喜,喝着美丽。
既然已经做的很好,自称大师我就不想喷了,还跟朋友说这酒真不赖,比一般进口的还强呢,比去过的啤酒屋自酿也是强多了。
朋友们也喝了喝,都表示不错,挺对口味的。
回家之后,就上淘宝搜了搜,买了一箱,到手记得大概合每瓶10几块的样子,觉得还挺有性价比的,很划算,不用买进口的了,开始支持国产。
那段时间是一箱接一箱的买,家里来客人也会给尝尝,分享分享、安利安利。
客观的说,这个酒味道跟老外的IPA不太一样,据说有按照国人口味改良,疑似不正宗。
但我是个以最终体验为准的人,懒得去较真儿“正宗”还是“改良”什么的。
喜欢喝的,才是对的。
也不会去在意RATE BEER之类的,毕竟那上面某些高分酒,还获奖的,我满怀期待的买来,反而觉得不喜欢喝。
所以,分数都是别人打的,自己喜欢才是最对的,而且这个口味和品质,如果10几块买到,还真的是很划算。
总之,是我在喝酒,不是酒在喝我。
后来,直到我遵医嘱的控制酒精摄入之前,都把婴儿肥当作每日口粮,天天喝也不觉腻,只是觉得配套的杯子,如果再精致一点就好了,但其实这种酒,不配杯子也没所谓。
对于高大师这个人来说,他写的书,还挺值得读的。
而这个人的言论,我在知乎上也看过一点,不得不说的是,在国内想做点儿好东西的,敢跟老外拼一拼的,往往都免不了有点儿怒气,这不是个例了。
个人视野里,似乎但凡有自主创造者对自己的产品自信了,就会有一大帮人跑来质疑,还肆意的喷,跟侮辱他们外国老家了似的。
确实每个人的经历、视野、观念都不一样,一人一世界也没什么可多说的。
但是看在人家CAN、而且人家UP了的份上,作为同胞,多支持一下不好么,人家又没卖几十上百一瓶去唬人。
如果喜欢喷国产,去找那些大牌多好?
要不是因为认真做了产品,还被同胞质疑挤兑,谁会天天一肚子火的表达不满呢?
这在正经做国货的人眼里,都是很可以理解的。
客观的总结一下:
婴儿肥,就算和公认世界顶级还有距离,也绝对是国产啤酒的希望之光了,而且水平并不比国外平均低,个人觉得还高出了。
而且我从不会拿IPA的标准,去衡量这款酒,更多的是以好喝的啤酒来看待。
口粮的价格,口粮的用途,很值得推荐。
毕竟啤酒本身就是更适合当平民口粮的东西。
尤其是国内遍地苏打水味儿的啤酒环境,配上消费水平有限的广大人民,这个存在真心很有意义。
至于该品牌旗下的其它酒,我认为也值得体验。
总之,应该让这样的“人、品牌、企业”,多知名、多卖货,多赚钱,才会刺激到那些不求上进的一群…………等等
而大师这个称呼,以他多年对这个行业的行动、推动、带动,我如今觉得,堪称。
接下来要聊一聊杯子的事,也分享一个值得推荐的酒。
过去出门吃饭喝啤酒,生气最多的,就是有不少饭馆,甚至精酿啤酒吧,竟然不乐于提供匹配的杯子,凡是瓶底有沉淀的酒,没有匹配的杯子,体验是差着很多的。
最典型的如国内很多饭馆,都已经供应了福佳啤酒,这是在国内渠道做的比较广的,也是很多人的精酿结缘酒。
这个酒对于初入坑的人来说,会理解为精酿啤酒,其实可以不算。
尽管初次喝的人,都很刷新啤酒的认知,发现啤酒竟然甜甜的?有果香味儿?
但是它其实就是普通的比利时白啤酒,和德国小麦白啤酒风味不同而已。
常见的餐馆还会供应黑白范佳乐(教士),同理,酒吧们流行的1664,也可以不算精酿。
很多人第一次喝福佳,会觉得很好喝,但其实多数喝的还是味道打折的。
像福佳这种,应该要个大杯子,足够装下整瓶的容量。
然后先倒一大半,再把瓶底沉淀摇一摇,再倒进杯里,整瓶酒均匀了一起喝。
大多数饭店不讲究这些,比较气人,所以在外吃饭,常常觉得点福佳其实挺鸡肋的,钱没少花,还没喝到完整风味。
所以,记得要大杯子,没有就负分。
为自己也为他人,敦促一下那些不讲究顾客体验的饭店们。
然后对于喜好这种果香味儿的人来说,作者推荐一款TANK 7,淘宝价一般20多吧,也不贵,确实味道会高配一大截(也需要摇匀)。
过去凡是跟我说福佳好喝的,我都建议他们去买这个尝尝,然后他们就不再惊讶福佳了。
最后我想说,不管是啤酒,还是其它的中国制造,既需要甄别,也需要支持,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进步,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才行。
尽管有些国货,可能因为起步晚、积累少,而不够完美;也因为规模小、降成本难,而不够划算。
但是,我常常会因为支持的心情,而投上一票,如果价格靠谱,还会常买、常安利。
也希望更多有条件的人,日常能够明白这个道理——我们的微薄消费,不是在增益某一个商人的账户余额,而是终将改善我们共同的消费环境。